胶东在线新闻频道17路论坛

千龙网推荐

姓名:廖理纯

城市:北京

职业:教授

廖理纯的绿色王国
在距离北京180千米以外的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有一片景观奇特的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因沙化日益严重,它已成为近年来困扰北京的沙尘的主要源头之一。“中午起沙,晚上就吹到海淀”,成为前些年最常见的现象。随着近年来国家治沙力度的加大,以及许多志愿者到浑善达克沙地种树育苗,现在北京的沙尘天气越来越少。

廖理纯,就是治沙种树的志愿者之一,十年前,他在这片荒漠上开始植树造林,并于2011年在北方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第一个绿化基地,保住草原的一片绿色。为了学习廖理纯的这种精神,首都文明办近日开展“学榜样我行动”之绿化沙地志愿活动,30多名机关干部到内蒙、河北的绿化基地植树,给栽种小树、给树减枝,实地学习榜样事迹,感受榜样力量,传递榜样精神。

  “起航,关舱门!”廖理纯教授一声令下,开往浑善达克沙漠的大巴开始启动。“航班”,这是走进崇高先遣团的志愿者们对这辆大巴车的爱称,因为它带领志愿者们“飞”往海拔近1800米的内蒙古第一绿化基地,这里是廖理纯教授的绿色王国。

  为什么选择种树

  北京市政协委员廖理纯是走进崇高研究院副院长, 也是“2014北京榜样”、北京市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他曾是联想广州分公司老总,并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在2005年,他从公司管理中脱身,投身公益事业,参与沙漠植树。

  许多人最为疑惑的是,放着大老板奢华的生活不过,为什么要到遥远的荒漠里种树。这要源于对廖教授十多年前在恩格贝绿化基地做志愿者的时候说起。当时,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恩格贝沙漠,荒漠化极其严重。日本的“沙漠之父”远山正瑛在他83岁高龄之时,义务到中国的恩格贝种树治沙,一种14年,直到逝世。“为什么中国人自己不能建设绿化基地!”有了这样的想法,他开始弃商从树。

  2011年起,为了固沙防尘、治理雾霾,他首选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沙地、盐碱地等荒漠化严重低端,并使用个人积蓄1200多万元,在内蒙古、河北地区组织建立绿化志愿者基地。截至目前,已带领161批次,近6000人次国内外志愿者植树上百万棵,成活率达95%,为北京蓝天种下绿色防护带。

  廖教授爱树,每棵树都是他的孩子。当他带领志愿者参观基地上已经长高的小树时,那种喜悦之情,就像父亲看着茁壮成长的孩子一般。没有这般的热爱,就不会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难以想象,资产千万的廖教授,穿着朴素,下地干活绝不输农民。

  为学习种树经验读书千本

  参加过崇高先遣队走进荒漠的志愿者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只有来到荒漠,才知水的珍贵。在浑善达克沙地,地表全是沙土,风大、常年少雨,尤其是近几年,降水量已经由上个世纪的900毫米降到了如今的300毫米,草原退化极其严重。

  “草原退化,降水少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牧民传统的放牧方式,羊一直在一块地上吃,刚长的小嫩芽,就被羊吃掉了,这样草就没有了后续生长的力量。”廖教授为了保住最后的绿色,专门到澳洲学习牧民放牧的方式,并进行推广。“我一直在呼吁,牧民用轮牧的方式喂羊,吃完一块草地,让这块草地有一个生长期,21天后等草长的成熟一些,再让羊吃。”但是,一些牧民还是固执己见,说到这里,廖教授有些无奈。

  除了研究减少草原退化,廖教授还一直思考如何保住沙漠里的水,他所读的各类书籍几千本。“其实南水北调治标不治本,如果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并做好后期维护的话,植物所释放的水分与南方过来的湿润空气配合就会产生大量降雨,靠绿化调水更有效率。”廖教授从如何种树、维护,到如何调节大自然都有一番细致的研究,让每一位志愿者在学习与实践中,懂得护林、造林的重要性。

  种树,更是为了育人

  每次去往绿化基地,都是廖理纯亲自带队,和崇高先遣队的耿涛、车亮一起轮流驾车,保证志愿者们安全地抵达。这辆可承载39人的大巴车,每周都会去一到两次内蒙古、张北的绿化基地,廖理纯亲自带队一是可以常去看看他的“树孩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要在路上为志愿者们讲述哲学、历史、人生,讲述绿化的意义,传递爱国的崇高精神。

  从北京到浑善达克沙地至少需要7个小时,然而这么长的车程志愿者们并不感到寂寞。因为,每一位志愿者都会拿到一本歌本,一路上廖教授除了给大家传授知识,还会带领大家一起歌唱爱国主义歌曲,让志愿者激昂亢奋地开始旅程。

  三年不见树,五年不见人。在内蒙古浑善达克的四万亩绿化基地上,廖教授和一批又一批志愿者认真的打理着这些树。志愿者们来这以后,拔草、给小树剪枝、去苗圃里栽种小树苗、给小树苗小杯换大杯。

  每一批次的志愿者都会在荒漠里呆上两天,他们以营养杯的方式种植樟子松43万棵,赤峰杨育苗107000棵。数字看起来庞大,但是每个志愿者干的活并不算多,绿化基地的日常打理和维护,还是廖教授雇佣的当地农民。而且,近6000名志愿者的食宿行都是由廖教授一人承担,许多人就很不理解廖教授这么做的原因。

  “我就是想让来这里的人能感受到水资源匮乏、荒漠的可怕、感受到绿化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和担当。”廖教授告诉记者,现在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些弱化,他想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大家珍惜眼前。

  其实,在廖教授身上,还有一种韧劲让志愿者学习。廖教授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带上笔记本电脑,因为他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写点东西。“教授每天晚睡早起,就是这样挤出时间创作。”崇高先遣团的小王告诉记者,从2005年的第一本《何以无所畏惧》到现在还未出版的《对抗荒漠化》,十年间,廖教授已经写书十余本。从人性思考、哲学、历史、文化、农学、科学等各个方面,他都有独到的见解。除了管理绿化基地、写书,廖教授还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客座教授,经常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韩龙彬:建立心灵的绿洲

  这是一次感人又感心的活动,让每位志愿者队廖理纯教授都肃然起敬。“回去之后,我要细细地品读您的著作,将来,我还要孩子来这里感受您的精神,一传十、十传百,传递的不只是精神,更是爱国的信仰。”志愿者董爱军说。

  本次活动是首都文明办“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一项重要实践内容,首都文明办副主任韩龙彬表示,文明办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建设精神文明。廖教授带领每一批志愿者种的不是树,而是对民族的一份责任和担当。廖教授作为北京榜样,身上体现出来的为国担忧以及民族复兴的精神,让每一位志愿者切身重新塑造人生更高的理念,建立心灵绿洲的责任意识,打造民族的软实力。文/千龙网记者 秦胜南

  记者手记:

  在两天的沙漠种树之行中,记者感受到了节水、种树的重要性,更体会到了培育当今年轻一代爱国主义的迫切。在北京通往内蒙浑善达克沙地来回的路上,将近有20个小时都在车上,廖教授和耿涛老师除了开车,就是轮换着给志愿者讲述历史上忠君爱国的典范事迹,讲述植树还绿的重要性,讲述做人要做有意义的事的人生观。

  廖教授“撕日历式”的人生让志愿者们感慨颇深,“我今年51岁,假如我活到75岁,现在我的日历只有一万张可以撕,一想到这里,我就觉得人生苦短,我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所以我要把这一万张的每天都过得有意义,并且随时为着国家需要全部撕掉剩余的日历。”

  这番话,让志愿者们心潮澎湃,能有这份爱国之情,何其伟大!我们做不了大的贡献,哪怕只要一点点的公益之心,就足够了。“每人一生种100棵树,我们便没有了荒漠。”廖教授希望着每个国人都能完成这份未竟的事业。

  临行的时候,守护廖教授这片绿洲的蒙古族男人松布尔抱着他一岁半的孩子阿木旦为志愿者们送行,他的一生都将献给治沙还绿,而他也告诉志愿者,他的儿子也继承衣钵,世世代代守护祖国的绿洲…… (千龙网记者 秦胜南)
2002-2014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