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标题:     
您当前的位置:网上民声>“网上民声”民间智囊团

我看教育改革之四:高考改革并非根治高中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

据搜狐新闻1月16日以《高考改革确定“1+5”》为题报道,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所进行的高考改革方案的轮廓已大致清晰。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1月15日在举行的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部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报道还说:“根据此前一些专家的描摹,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或只考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
外语一年多考、高考只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以及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改革措施,对于消除中学教育的应试化倾向,或许是治本之策。但对于中学教育乃至大学之前的整个教育,这仍然只是在治标,而不是治本。因为大学入学选拔考试考什么、怎么考,虽然对高中教育具有结果导向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高中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但这种影响是很有限的。因为它仅仅消除了对高中教育造成负面影响的外在因素,解除了高考对高中教育的“绑架”,为高中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但并没有改变高中教育本身,甚至都没有对当前我国高中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又如何能够从根本上改变高中教育呢?
众所周知,高考对高中教育内容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某些非高考内容的“挤出效应”;二是导致教学内容“知性化”与“可考化”。对教学方式的影响就是从“知性化”与“可考化”教学的需要出发,把本应包涵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培育和行为养成等内容的教育教学活动,变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应试训练,使高中教育脱离自然、脱离社会、脱离生活。拟议中的高考改革方案,或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对高中教育的结果导向作用,但即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其效果也只能是促使高中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向教学大纲的规定回归,也就是不再“挤出”那些非高考内容。能否消除教学内容的“知性化”与“可考化”,还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不只是教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怎么教。习惯于“知性化”与“可考化”教学的老师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在知识传授方面积累的经验扩展到非高考内容的教学上,但在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素质培育和行为养成方面,就可能碰到困难,甚至不知所措。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的素质教育改革归于失败,原因就在于教师们普遍不具备改革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我国近年来的一些打着素质教育旗号的课外培训之所以徒有其表,不过是变相的应试教育而已,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老师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就算我们所有的高中教师都能迅速掌握这方面的能力,积累起必要的经验,但是多年来形成的脱离自然、脱离社会、脱离生活,比大学那所谓的“象牙塔”还要封闭的应试化教育模式如果不改革,仅凭老师在课程教学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其效果依然会很有限。不要说使高中教育根本改观,就是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都很困难。
多年来人们都把高中教育改革乃至基础教育的改革都寄托在高考制度改革上,无非是希望通过改革高考制度,使高中教育不再受高考的束缚,能够回归其本来面目。但是,究竟什么才是高中教育的本来面目?现行教育大纲对高中教育目标的定位和内容设计是不是就反映了高中教育的本来面目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我国高中教育高度应试化,的确主要是由于高考的结果导向作用,但我们在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样的阶段对教育进行划分的时候,在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校长、老师和家长眼里,我们不也在很大程度上把低一阶段的教育看成是为接受高一阶段的教育做准备吗?有多少人知道高中除了为上大学作准备之外,还有其它什么目的?又有多少人知道,高中教育究竟为什么而教?现行的高中教育大纲对教育目标的定位是合理还是不合理?教育内容的设计是合理还是不合理?
作为一种考试制度,高考就是一个选拔机制,其功能就是将符合大学培养需要的学生从希望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出来。如果说这里面也体现了教育的目的,所体现的也只是大学的专业人才培养目的,高考的内容与方式就是根据大学专业人才培养对学生潜质的需要而设计的,但这并不能反映高中教育应具有什么目的。所以,无论对高考的内容和方式做怎样的改革,也不可能使其与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相符,更不可能完全一致了。如果将高中教育的目的等同于大学专业人才培养对学生潜质的需要,那高中教育就将是纯粹的升学教育,应试化也就是合理的了。这正是当前我国高中教育的状况。但是谁都知道,这是很不正常的。
所以,对于即将到来的高考制度改革,我们还不能抱太高的期望,以为高中教育的问题将会因此得到解决。我们应当知道,高考改革并不是根治高中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对于改革高中教育,这才仅仅是个开始,仅仅为真正意义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创造了条件而已。高中教育的改革,必须从检讨高中教育的目标定位入手,是对教育内容、教育模式、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校和教师本身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改革,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改革高考制度上。

网民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 您的昵称:
  • 验证码:
  •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网上民声意见反馈留言联系电话:0535-6690002 责编:宋君 杜林梓

网站简介|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

中共烟台市委政法委员会与胶东在线网站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2-2008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