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内科 主任医师
李爱敏 儿科主任医师 教授 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儿科主任,山东医学会小儿血液分会委员,烟台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医学临床工作20余年 对儿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小儿血液病如儿童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小儿肿瘤的诊治工作。 国家级刊物发表医学论文40余篇 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烟台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主编论著1部,参编医学论著2部。
综合得分:95.5/100
根据您所述,考虑夹腿综合征可能性大。
该病原因有以下因素:1.家长对孩子腿部、会阴区的刺激过多,包括清洁护理擦洗过频;
2.蛲虫病、外阴湿疹或裤子太紧等引起的局部瘙痒、摩擦;
3.缺钙导致的交感神经应激性增强;
4.个别儿童因缺乏母爱或遭受歧视,感情上得不到满足,通过自身刺激来发泄等。
纠正措施
发现孩子出现夹腿习惯后,父母不必过分紧张,因为这并不说明小儿心理或精神不健康,担心小儿以后就会变坏,更不必对小孩这种行为加以责骂和强行制止。家长的态度过分强硬,反而会增加小孩对这种行为的进一步强化。
家长可认真检查小孩身体局部是否存在不良刺激因素,若患有蛲虫、外阴湿疹等疾病时,应及时医治。
若排除了上述这些不良刺激因素,家长应在实际生活中帮助小孩。
1.养成小孩按时作息的好习惯,晚上不要过早上床,醒后不要赖床,以减少小孩“夹腿”发生的机会。
2.家长还要注意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予小儿充分的温暖和爱抚。平时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尽量减少一个人玩耍的时间。
3.当家长发现小儿“夹腿”动作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时,家长可装作若无其事,没有看到,将小孩抱起来走走,或给一些对小孩具有更大吸引力的玩具、卡通片等,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通过上述方法依然没有效果者,应该及时到医院看医生。
建议查大便常规,如大便常规正常,吃奶好,体重增长良好,可以继续观察,添加辅食后会好转。
腹泻轻微的话可以接种疫苗及口服药物,如腹泻严重,建议身体情况好的情况下再去接种,可以至当地疫苗接种处咨询,毕竟他们才是具体为您孩子接种的医生。
根据大便情况,考虑为细菌性肠炎,建议加用口服抗菌药物治疗。
如果溢奶频繁,量过多,建议至门诊就诊检查。如果溢奶比较轻微,喂奶后建议减少婴儿身体活动,或身体呈半卧位。多数孩子添加辅食后会缓解。
多动症的诊断不是单纯体征。建议至儿童保健门诊多动症门诊就诊,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以下为目前多动症常用的诊断标准。
目前多采用DSM-IV关于ADHD的诊断标准:要求满足A-E。
A 症状标准:
(1) 注意缺陷症状:符合下述注意缺陷症状中至少6项,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
① 在学习、工作或其它活动中,常常不注意细节,容易出现粗心所致的错误;
② 在学习或游戏活动时,常常难以保持注意力;
③ 与他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④ 往往不能按照指示完成作业、 日常家务或工作(不是由于对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
⑤ 常常难于完成有条理的任务或其它活动;
⑥ 不喜欢、不愿意从事那些需要精力持久的事情(如作业或家务),常常设法逃避;
⑦ 常常丢失学习、活动所必需的东西(如:玩具、课本、铅笔、书或工具等);
⑧ 很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
⑨ 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丢三忘四。
(2) 多动/冲动症状:符合下述多动、冲动症状中至少6项,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
① 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② 在教室或其它要求坐好的场合,常常擅自离开座位;
③ 常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过分地奔来奔去或爬上爬下(在青少年或成人可能只有坐立不安的主观感受);
④ 往往不能安静地游戏或参加业余活动;
⑤ 常常一刻不停地活动,好象有个机器在驱动他;
⑥ 常常话多;
⑦ 常常别人问话未完即抢着回答;
⑧ 在活动中常常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待轮换上场;
⑨ 常常打断或干扰他人(如别人讲话时插嘴或干扰其他儿童游戏)。
B 病程标准:某些造成损害的症状出现在7岁前。
C 某些症状造成的损害至少在两种环境(例如学校和家里)出现。
D 严重程度标准:在社交、学业或职业功能上具有临床意义损害的明显证据。
E 排除标准:症状不是出现在广泛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亦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例如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分离障碍或人格障碍)来解释。
建议接种疫苗尽量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进行,金双歧和醒脾养儿颗粒应该不会影响接种效果,具体情况请咨询疫苗接种处。
如果眼科检查没问题,眼睛有问题可能性小,建议多休息,少看电视及电脑等。如果长时间不缓解,可至儿童保健门诊就诊,医生会给您做相关检查。
建议暂停营养包,补充微量元素建议尽量辅食添加,多晒太阳。
考虑急性胃肠炎可能性达,可能与进食不当或不洁有关,孩子有腹痛合并呕吐,建议至医院就诊后根据医生建议处理,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