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标题:     
您当前的位置:网上民声>“网上民声”民间智囊团

教育未必带来社会的文明

2月26日,在搜狐新闻上看到一篇报道:《冯骥才:以前把文物都拆完了 现在开始做假的了》。此文来源于《新京报》,是记者采访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文章,原题叫做《不能在城镇化过程中把文化‘化’掉》。同样一篇文章,两个媒体冠上了两个不同的标题,可见它们的关注点或者说试图向读者传达的核心信息是不同的。
从全文来看,《新京报》一共提了四个问题:首先问冯先生在今年全国政协会上会有针对性地关注哪些问题?冯先生回答说他今年参加政协会议的关键词是“文明社会”。接着记者就转到了城镇化和传统文化保护的问题,再接下来又转到了复建“文物”问题,最后问的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当然,记者问什么问题都是出于采访的需要,甚至题目和内容都是事先确定好了的。但认真分析一下采访内容和两个媒体不同的标题,还是很有意思的。
冯先生是著名作家,从1983年起就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多年来不仅在文物保护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方面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而且身体力行,做了大量的工作,记者问的四个方面问题对他来讲都是很合适的。冯先生最关心的是“文明社会”,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文物保护乃至传统文化保护的范围,代表了他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但是记者并没有让冯先生深入谈下去,而是不断地收缩问题的范围,由最广泛的文明社会到传统文化再到文物,最后以一个作家获奖结束。文章发表出来,《新京报》以文化命题,搜狐新闻则以文物命题。也许是大众媒体,必须考虑受众群体的水平和接受意愿,关注的东西更具体一些,不能像冯先生站的那么高,看的那么远、那么深。所以不仅记者的问题越来越小,从冯先生到《新京报》再到搜狐新闻,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更给人以每况愈下的感觉。冯先生今年政协会议的关键词“文明社会”,两家媒体根本不在意。这也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冯先生的确是远见卓识——连体现时代脉搏的新闻媒体都还没有意识到社会文明的重要性,不正说明建设“文明社会”有多么重要吗?
城镇化化掉传统文化的问题、拆完真文物造假文物的问题都很重要,值得全社会广泛关注,但我更感兴趣的还是冯先生提出的“文明社会”。这虽然不是什么新鲜词,但冯先生却是把它作为一个新概念提出来的,而且是作为对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提出来的。在采访中冯先生提出:“我们过去经常用的词是‘经济社会’。再往前说,中国的社会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是一个‘政治社会’,现在要提‘文明社会’了。”之所以要提“文明社会”,他想到的是“富裕起来的中国到底要到什么地方去?种种社会问题是不是经济都能解决?”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而且抓住了我国社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文明进步本应是人类发展的本质要求与核心内容。如果发展不能带来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样的发展是缺少精神内涵的,也是不健康的。就像一个人,光长了个头,心智却没有得到发展,外表看起来像个成人了,内在素质却停留在少儿阶段,是很可怜的,因为那是病态的。但是,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来看,伴随发展的并不都是文明和进步,野蛮与倒退也是经常发生的,被人类自己毁灭掉的文明比现存的还要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科技、教育、国防等等都一直保持了很高的发展速度,在物质性的层面,进步也是显著的,但是社会文明的程度似乎一直停滞不前,在许多方面甚至还不如以前。目前社会上不文明甚至反文明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有日趋泛滥之势,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与我们长期以来注重经济建设,把中国社会作为一个经济社会来建设,而对社会文明重视不够有很大关系。城镇化化掉文化、拆完真文物再来建假文物等乱象之所以会普遍存在,从根本上讲还是因为我们对社会发展目标的定位就是经济社会(至少在基层发展实践中是如此),提高文明程度并没有被纳入其中。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变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在注重经济增长,努力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更加突出社会文明的价值,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起文明社会的理念。所以冯先生提出要讲“文明社会”是切中时弊的,很值得我们重视,媒体应该广为传播,使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未完待续)

网民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 您的昵称:
  • 验证码:
  •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网上民声意见反馈留言联系电话:0535-6690002 责编:宋君 杜林梓

网站简介|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

中共烟台市委政法委员会与胶东在线网站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2-2008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