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国际一流的人才?”尽管钱学森之问声音已远,而且似乎也不愿意被安于现状的领导们所接受,然而,国内教育培养不出世界一流人才的现实,却不容每个人忽视。
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哪里去了?这一点,需要我们去细心把脉中国教育的价值导向问题。对于这一方面,高考无疑对国内人才培养方向和方式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不信我们可以回顾下历史上的一个个教育辉煌时期。唐代注重的是诗歌典籍考察,所以,无怪乎唐朝进入一个诗歌鼎盛的时期,到后期的宋词、元曲等等题材的兴起,无疑受着当时考试体制的功利驱动比较重。然而,在古代,似乎教育自由的空间要大一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书香门第之外,古代还有中医世家——允许家族式的医药教育,这种自由的教育推动了中医的鼎盛。同时,古代还有武学世家,对于古人来说,习文练武似乎是很平常的事情……
不得不承认,尽管我国在传统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大潮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成就,在科技发展方面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尤其,西方经过后期的几次科技革命,不断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突破。然而,闭关锁国的满清政府不愿意面对那样复杂的现实,却安于原有的现状,从而导致了清末发展的落后。于是乎,中国人在枪炮逼迫之下不得不睁开眼睛直面现实,展开了各种复兴运动,教育方面也走出了国门。
然而,解放后的教育之路似乎并不怎么顺畅,文革对于中国近代许多有识的知识分子来说,似乎是一个毁灭性的悲剧。同时,对于当代中国的教育史,也是一个富有转折意义的事件。而文革结束之后,整个中国教育就乖乖地落入了应试教育的“套子”!
我之所以把这种教育称作一个“套子”,那是因为我觉得当代这种教育方式是对人才能力的束缚,是一种极其短视的教育,对于万千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命运是悲惨的:
假如,我们让一些富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从小去接触一些简单的文化常识,然后,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在音乐的世界里徜徉——或陶醉于乐器演奏的琢磨,或者可以广泛的涉猎一些音乐方面的书籍——总之,一切服务于提升他们音乐方面的天赋与才干服务,那么,我们很可能为国家培养出几个贝多芬、舒伯特等等世界大牌子的音乐家。
再比如,假如我们从小很重视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从小引导孩子们陶醉在书籍的世界里自由徜徉,广泛接受童话、寓言等等书籍的启蒙,引导孩子们现实语言的应用,那么,我们很可能创造一个文学语言大师辈出的时代,然而,比较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只重视记忆和背诵一些范例,培养学生写一写模式化的作文,最终不得不承认,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被这种狭隘的认识所扼杀。
再假如,我们稍微放纵下孩子们的自由,允许他们从小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与接触一些自然活动,鼓励他们到自然界中去观察和发现、到实验室中研究和探索,假如抱着这样的教育理念,那么,我们可能就会迎来一个科技创新与研究突破比较繁荣的时代!
再假如,我们保留传统的一些教育精髓,从小鼓励孩子学习书法、绘画,从小陶冶孩子们的艺术情操,很有可能,我们就会迎来一个艺术成果的盛会!
再假如,我们保留原有的习武健身的优良传统,每个小孩子都能从小受到武学教育的启蒙与培养,那么,很可能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武术宗师辈出的时代……
可是,一切终归是假如。当代中国教育的现实是——一味的痴迷与注重几门功课的分数。于是,我们的孩子不在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或者没有那么多的自由与兴趣引导了,更多的,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作业与繁重的文本内容。所以,我们的文学家被考试体制埋没了,我们的科学家被关在了教室里背书做题,我们的艺术家被划为学困生,我们的武学宗师们也被当做小鸡关在了笼子里……
总之,对于当代中国的教育来说,各种本领都不足称道。为足学好需要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才是正道。当代中国教育对于这三五门考试功课的痴迷已经远远误导了我们科学的教育信念。这一点,是我们当代运作教育改革问题时,首先需要去正视的问题。而这一切的最终根源,都是认识死板的应试教育作祟。
因此,改革考试体制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必须要直面的话题。简单的来说,山东省的“禁考令”在全省已经出台了七八年,然而,调查一些,在全省有几个地区不再用考试的方式给老师和学生排队了?很显然,各地“挂素质教育的羊头,卖应试教育的狗肉”这种做法大肆盛行。原因很简单,对于中国基层教育,除了搞应试,他们已经没有良好的思路去研究服务于人才成长的真正的教育。
就大环境来看,高考再用分数衡量人,那么,基层教育就逃离不开高考的阴影。所以,当代教育改革的落脚点还是高考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