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中国教育报》问
同时,稍微了解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 费曼教授的生平。就会看到,费曼教授的父亲,原本打算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生物学家,所以,从小注意引导孩子广泛涉猎大英百科全书中的生物常识,业余时间更是积极引导孩子在自然界中认识生物,了解有关的特征,积极地探索。然而,再看看国内的生物教育,老师们如何教的?很多考试题本身出的就很不靠谱,老师们只能借助于“标准”答案来告诉孩子们:“呶,这就是标准答案。背过咯。”所以,中国的小孩,尽管生物学可以考高分,然而,缺乏科学的治学精神与评价体系,很多人考试完后,把所学内容完全还给了“老师”!
与之相似的是:读史使人明智,不是指死背历史答案。接触过一些国外的历史教育,通常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阐述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看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视野与独立思想去衡量。然而,国内的历史教育是怎样的?老师会极度权威的告诉你——这个就是汉武帝的作为,画下来,背过了……
除了上述的学科,我还想说,物理化学教育不是让学生做做习题集的教育。任何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缺乏足够的博览、以及动手实践能力,都是严重不足的。然而,国内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恰恰因为自身的短视,误导了孩子们的劳动。很多学科尽管考试分数高高在上,能力实在低下得跟不上社会上一些普通的实践人员……
很明显,受文本教育的误导,今天教育界的作为已经背离了育人的目的。同理,地方教育为了讨好应试的功利性需求,而大肆挤占学生时间,把学生管束在课堂内死记硬背的作为,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灵性与特长。需要提倡的是:教育不单单是服务于考试科目的。
像我国古代的优良“中医世家”教育等等,在解放前都有着较为系统的培养方式:孩子们从小都会跟着博览医术,参与实践的。然而,解放后的今天,对于从西方引进的几门考试科目痴迷到如此,在当代的教育界,是否有人去传承?我们片面的把语文、数学、英语等等几门科目的价值夸张得那么大,像各地的戏剧等等一些很好的民间艺术是否还有人记得需要传承?还有,竟然有一些分数高高的大学生,连自己都衣服都要打包寄回家让家长给洗洗,这对于痴迷于分数教育的当代教育来说,是否引起足够的警示?
一系列问题,一系列思考,归根结底,想说的是:中国教育学科问题不是简单地“难与不难”的问题,而是操作方式“科学不科学的问题”!在当代教育界,不乏各类狠抓教学成绩的小聪明式的管理,缺乏的是能够把各个学科精神发扬光大、能够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具备伯乐慧眼的教育大智慧。
因为,在中国我敢说,有很多孩子叱咤考场纵横无敌,到最后,连基本的治学精神需要具备博学与实践的能力都不知道。而这一切,都是一根死神经看分数的单一化高考评价模式作祟,关于后者,有心情的时候我会提出更科学的选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