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标题:     
您当前的位置:网上民声>“网上民声”民间智囊团

我看教育改革之一:高考需要“破除分数论”吗?

《胶东在线》六七月间发表了一组辨评中高考的文章,主要观点在七月三十日的一篇题为《破除分数论,高考应回归能力选材》的总结性文章中得到了很好的说明:那就是破除按分数选拔录取的模式,改为按照能力选拔录取。或许是限于“中高考”这一主题,这一组文章讨论的是如何选拔人才,反对统一考试和惟分数论,主张按能力选才。但是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们都是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立论的,把中高考选才方式看成是中学教育改革的关键,不仅决定教学的内容,也决定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中高考的内容与方式确实对教育内容与方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正因为此,我们才称现行教育为“应试教育”。但是,升学考试能否“破除分数论”,是否应当按“能力选材”,都是值得商榷的。特别是我国大学前教育的问题是否只是统一考试和惟分数论,按“能力选材”能否解决我国大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 毫无疑问,仅仅依据一次考试,而且是大范围的统一考试,决定数以十万、百万乃至千万计的学生能否升入高一级学校,以及可以升入什么样的学校,是过于简单和武断了。其根本缺陷在于选拔方式的单一性和过于刚性,不仅只有一种选拔方式——考试,而且只有一种考试方式——笔试,并且是分数至上,一考定终生。而能够通过笔试进行考核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主要是知识性的内容,能力方面可笔试考核的内容很少,素质方面可笔试考核的就更少了。所以这种单一性的刚性选拔方式不仅与人才素质的多样性不相符,与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不相符,也没有考虑影响考试成绩的各种偶然性因素,更没有考虑不同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对学生素质条件要求的差异性和特殊人才的选拔培养问题。 我国大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这种单一而且是刚性的选拔方式而产生的。整个大学前教育完全围绕升学考试的需要展开,与考试无关的内容要么被完全排除掉了,要么有名无实,仅仅为了应付检查,做做样子而已。就是与考试有关的内容,也越来越知性化、教条化或者叫做“可考化”——更准确地说应该叫做“可笔试化”,逐渐偏离了其教育人、培养人的目标。尽管上自教育部,下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乃至社会各界,都呼吁和要求中小学要严格遵守教学大纲,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但在“升学率崇拜”已经形成,这种刚性化的单一性选才模式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收效微乎其微。大学前教育已经完全被这种选拔方式所绑架,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教育应有的潜能开发功能,更丧失了极其重要的教化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演变成了广受诟病的“应试教育”。并且这种“应试化”倾向还不仅限于高中教育和初中教育,而是延伸至了小学教育甚至社会上办的各种各样的特长班,把本应是开发学生素质特长的音乐、绘画、舞蹈等等教育,搞成了各种各样的“考级辅导”,与正规学校的应试教育毫无二致。很显然,不改变这种单一性的刚性选拔方式,大学前教育改革将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但是,改革这种单一性的刚性选拔方式不等于要“破除分数论”,也不在于“破除分数论”。分数不过是评价成绩的一种表示方式或者叫量化方式。只要有评价,就需要对评价成绩进行量化,也就需要有一种成绩表示方式。无论高中还是大学,只要需要对申请入学的学生进行选拔,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某种形式的考核评价,也就需要给出可比较的量化考核成绩即分数。就算是能力测试,甚至像汽车驾驶那样的操作性能力测试,也同样需要给出个量化成绩,否则就不能对不同的人进行比较排序,不能进行选拔。所以,除非升学不需要进行选拔,否则分数论是不可能破除的,因为这在技术上不可行。 同时,如果没有了分数作为统一的录取依据,各个学校的录取是否公平也就没有办法进行评价了。录取权将变成一种无法进行监督因而也就不受任何约束的权力。考生的命运将完全掌握在录取者手中,不仅公平性没有保证,徇私舞弊、权钱交易等等也将堂而皇之地进行。这显然不是那些“破除分数论”者所希望看到的。 高考改革不在于破除分数论,而在于改变分数所代表的内容,在于改革考核评价的内容,使其与人才素质的多样性相符,与教育内容的多样性相符,体现不同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对学生素质条件要求的差异性,以便使进入大学各专业学习的学生,不仅有能力学好,也有兴趣学好。同时,也要考虑影响考试成绩的各种偶然性因素,考虑特殊人才特别是一些偏才、怪才的选拔培养问题。通过这样的改革,一方面,为大学各专业选拔到合适的学生;另一方面,解除单一性刚性选拔方式对大学前教育的“绑架”,消除大学前教育的知性化倾向,促使其回归教育人、培养人的目标,使其功能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同时还具有更多的潜能开发、文化传承、道德教化等等功能。很显然,这只有通过破除选拔方式的单一性,增加人才选拔的弹性,才有可能实现。仅仅“破除分数论”是没有用的,也是不可行的,更是不应该的。

网民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 您的昵称:
  • 验证码:
  •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网上民声意见反馈留言联系电话:0535-6690002 责编:宋君 杜林梓

网站简介|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

中共烟台市委政法委员会与胶东在线网站联合主办

Copyright 2002-2008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